close

半月前看到父片首映宣傳時就很想一賭爲快,廣告上說這是台版的送行者,或許說來牽強,因為我不喜歡一直把原創思想架構在另外一個模範上,畢竟自信是不需要被強調的!

首映第二天,剛好阿爸阿母有事上高雄,所以我就計畫帶著兩老上戲院挺國片,再怎麻說這部片咱花媽也聯合造勢過,所以不管票房如何我們都要拚一下面子。不過事實上在做了這個決定的當下,對於帶阿爸去看父後七日的感覺實在有點奇怪,事後也證明咱們家老爸百無禁忌,三個人也在扒完便當後又帶著爆米花進戲院。

一路笑過,一個半小時的片長也在我的爆米花還沒見底之前就結束了,我不知道兩個老人家看懂沒有,更不知道他們了不了解導演在片中幾個換景的用意,他們習慣了八點檔的罐頭劇情,所以如果是話中有話,故事中有故事還是意境中有意境的比較曲折一點的劇情,我不太有把握可以演到他們心坎裡。

其實父片也不需要花太多腦力去分析導演的用意,整個感覺就像是台灣傳統道教喪葬紀錄片再佐以些許的笑料和劇情進去,或許跟我原本預期的台版送行者有點落差,但這種台味十足的國片還是讓我大呼過癮。片中對於傳統喪葬的描述也符合印象中的橋段,從醫院到家中,該有的順序,該講的話,該有的動作,就像女主角所言他即將經歷人生中最荒謬的旅程。

或許荒謬,也或許溫馨,她說在這七天內,有人總會告訴妳什麼時候要哭,又什麼時候不能哭。播到這裡,隔壁兩個也經歷過父喪的阿爸阿母笑了,不知道是片中表演的方式有笑梗還是這段台詞說到傳統喪禮中最令人不解的癥結,因為面對自己至親的送別,竟然還要照著劇本表現情緒,怎麼說都覺得怪。記得幾年前大舅媽的告別式,原本莊嚴隆重的儀式卻被趕時間的道士搞到像在串場一樣,事後追究才解釋說是為了趕火化的時辰,這個講法讓我們無力攻防,只能眼睜睜看他脫下道士袍一副商人嘴臉地收錢走人。

台灣傳統喪禮有更多令人不解的細節,就像片中王議員的罐頭塔,明明是人家辦喪事卻搞的像是選民服務加宣傳,有個鏡頭還帶到現任彰化縣長的輓聯,公祭拚場面也拚人氣,舉凡當地社團人士,民意代表,甚至地方角頭,了不起還來個地方首長代表,頭銜越大越顯得喪家政通人和,德高望重。加上花錢點綴的會場佈置和陣頭表演,感覺就像是個氣氛不一樣的聚會而已。一個喪禮可以清楚展現出台灣特有錯綜複雜的人情網絡。

對於這種低調中帶點喧鬧的告別人生的方式,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對於父片忠實紀錄在地文化的精神我們應該給予最實際的支持。當然原著想強調的或許不只是如此,親情的分離在儀式之後更是不可承受的輕,就像結尾時帶給大家濃濃的離愁,女主角壓抑很久的心情也讓我們在最後一刻宣洩,就像思念總在分手後,子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往往就在父後,母後的另一個階段開始。

 父後七日劇照 

[轉自父後七日-7days in heaven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財寫作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